付子堂教授与西政的不解之缘----担任校长14年

2023-10-03
7647

付子堂教授与西政的不解之缘---担任校长14年


      近期:西南政法大学校长调整:70后刑法学家林维接棒60后法理学家付子堂,成为西政历史上自刘伯承元帅以来的第13任校(院)长。2009年上任,2023年卸任,付子堂教授是改革开放以后任职时间最长的西政校长。14年来,西南政法大学的发展进步,与付子堂教授在内的学校领导以及全体师生校友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今日,西政学子撰文回忆了学校这十几年来的变化,向以付老师为代表的西南政法老领导、老教授们致敬。



     2023年9月25日上午,西政召开全校干部大会,付子堂不再担任校长,林维教授履新。次日,不少同学见到了“两位校长”在渝北校区北苑食堂二楼“同框”,他们对着窗外进行着交谈,观此场景令人感触颇深。作为西政学子的我再一次思绪万千,回想起付子堂教授担任校长的14年间是如何“致广大而尽精微”,推动西政向上一点,再向上一点。


前言:16岁少年开启不解之缘


    1981年8月,一名未满16周岁的少年被当时的西南政法学院录取。同年9月,父亲卖掉一架子车小麦换得路费,陪着年幼的他登上了从河南到西南求学的火车。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少年与西政的不解之缘也由此开始。在歌乐山下烈士墓旁,在浩如烟海的书籍滋养下,他潜心法理学研究,拜在黎国智老师门下攻读硕士,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的大门,198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7年之后赴北京大学跟随赵震江老师攻读博士,聚焦科技法、法律社会学研究,提出了“法之理既在法内,更在法外”的著名论断;博士毕业后在外地短暂工作,又于1998年回到了母校西政,至此开启了第二阶段整整25年的“西政岁月”。1999年,又进入武大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法学家李龙研究法理学基本问题,尤其是社会转型与法律转型问题。2000年,年仅35岁的他被评为教授,次年担任研究生部主任,2002年开始担任副校长,2009年正式出任西政校长。40岁时便当选首批“中国当代法学名家”,2010年获评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至此,距离他第一次进入西政,已经过去了整整42年!


努力向上走的西政14年


     2010年,司法鉴定中心荣膺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成为西部地区惟一入选的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


    2011年,终于结束长达10年之久的沙坪坝、渝北两地办学历史,渝北校区实现本硕博一体化办学。


   2012年,迎来“部市共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政人心中未能入选“211工程”的遗憾;同年成为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7年,渝北校区综合实验大楼正式开建。下半年,在教育部公布的首轮“双一流”大学与学科建设名单和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西南政法大学获得了重庆市所有高校参评的179个学科中唯一一个A级学科,与北大、清华、武大、华政并列全国第二。


     2018年,相继挂牌增设生态法学院、监察审计学院、全国首个监察法学院以及国家安全学院。同年,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重庆市新闻传播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也实现了全国法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博士点零的突破。


    2021年,增列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2年,成立全国高校首家人权学院。


    2023年,在第十届“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评选中,西政时隔十余年再度获奖,周尚君老师当选,段文波老师获提名奖。

……


       十四年间的大事要事很多,书写不尽;唯有亲身经历,才能感知西政“三次兴业”的强劲脉搏。


秋毫之末彰显人文底色


      在《法理学讲演录》第七卷的序言中,付子堂教授提到:“西南政法大学发展中的每一个点滴和时刻,都凝聚、塑造了独特的西政学人风格与学术品格。变的是历史,不变的是精神。”西政学子牢记的是心系天下的责任意识,激发的是自强不息的克艰气魄,厚植的是和衷共济的团队情怀,弘扬的是严谨求实的诚信校风。这些精神共同构成“石瓦坡”的人文底色,在他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中展露无遗。


        六七月份的重庆,总有不期而至的绵绵细雨与愈发临近的盛夏同行。2023届毕业典礼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仿佛在回应临别感伤,而他因不忍学生淋雨,故只念了“知行合一致良知,德法兼修事上练”两句标题,其余3500字全文见官方微信公众号。最短毕业致辞尽显“求真知,做真人”的教育本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立人之本先在于良知,而后才是知识。除了毕业典礼这样的盛大场合,大家还总能在食堂遇见他。听见他关心学生生活,遇到问题不回避而是督促积极解决,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以轻松的语气说出:“这个水电问题得赶紧解决,学生们都说咱们是西南停水停电大学”。


         作为西政学子眼中的“明星”,付子堂教授会在学生热情上前请求校长签名时写下诚挚又质朴的八字祝福——“天天喜悦,天天向上”。川渝口音造成的美丽误会成就了“荷兰著名法学家”美誉(川渝方言中鼻音常被误读为边音,河南读起来为“helan”),多年过去仍为西政学子津津乐道。


      除了平易近人的一面,他亦会以严师之姿行教书育人之职。给博士生上课时,在讲授法理学相关知识及前沿问题之余,会顺势考查不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放过每一个能了解学生们学习情况的机会。在主持西南法学论坛时风趣幽默,尺度得当,主讲人及与会嘉宾发言时他会认真倾听,等待发言完毕后又能直击重点、精准发问,同时鼓励同学们上台发言,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和交流机会。期间他一直跟同学们强调西南论辩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思想交融、观点碰撞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火花,鼓励大家多思考、善思辨。每一场论坛结束之际他都不会忘记表达感谢,不仅向主讲老师、与会嘉宾和工作人员致谢,还会感谢参与讲座的同学们,告诉大家正是学生们的热烈回应才让老师们有动力持续输出。他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真正的学术是独立地思考,完整的表达和指导实践的真知灼见,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和交流”。


        无论是学习上的细微末节还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他都是一位良师益友。作为学生之师,他以身作则,对恩师常怀感恩之心;作为一校之长,他弘毅宽厚,能倾听并包容不同的声音和意见,让师生都能感受到尊重和关爱。


寥寥结语,道不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西南毓秀,桃李芬芳。正是在付子堂教授等一代代师长们的引领下,才培养出一届又一届“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西政学子。2022届毕业典礼上,他曾说:“每一位真正的西政之士都会向种子一样随万物生长,都会踏过千重浪,一生向阳,迎风歌唱!”于每一位西政学子而言,回顾过去会自豪无比,展望未来亦信心十足。以往都是校长送别毕业年级学生,此番轮到学生感念师恩,共叹“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新旧交替每天都在发生,分别是规则使然,相遇或重逢则是偶然的好运。十四年寒暑在漫长岁月中不过弹指一挥间,但西政的一草一木都在诉说不舍,期待他日与付子堂教授再相逢。


责任编辑.梁大宏:实习编辑.陈耀


来源:法青在线